中日学生会议是1986年成立的非盈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中立的学生团体。会议秉承着“Zero Distance”——“零距离”的理念,旨在搭建中日青年学子零距离交流的平台,促进中日青年的相互理解与文明互鉴。
39年来,在数千位前辈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学生会议赓续至今,让中日友好的种子不断生长。2025年,我们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即将迎来第44届中日学生会议。
本届会议筹备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几位前辈。上次读了冠儒学长的采访,想必大家一定收获满满。
今天让我们再听听一直积极探索世界的一位理想家——李筱妍学姐与中日学生会议的故事。
⭐有请第二位嘉宾闪亮登场⭐

李筱妍
第36届中日学生会议成员
第37届中日学生会议委员长

一个每天在家研制美食的资深吃货,
一个赶论文赶到头秃的熬夜选手,
一个沉迷照料植物的小花农,
一个对世界充满兴趣致力于成为人类主义者的理想家。
1


请问当初是在什么契机之下选择成为第37届委员长的?
这个契机要从36届说起,在那次活动中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感让我印象深刻,小到生活习惯大到社会议题都能感受到中日之间巨大的差异,我也和参会的同学们结下了特别深厚的友谊。所以36届结束后,我就决定继续参加37届,想更深入地和中日两边的伙伴探索这些文化差异和思想碰撞背后的原因。至于当委员长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笑),但36届的委员们考虑到组织活动的经验等因素推荐我当(毕竟37届的暑假我研二了!),纠结了很久还是答应了哈哈哈。

▲中日方委员长合照

▲在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合照


2
在统筹第37届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呢?
在统筹三十七届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以下三个比较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活动宣传上的挑战。因为37届是在中国举办的(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对很多同学来说吸引力不够,大家更愿意去参加在日本作为主会场的届数。再加上35和36届的中日学生会议,参会者们大部分是来自南方的大学生,我们希望37届可以有来自中国各个省份的同学参加,让文化交流变得更有多样性,所以宣传的困难程度就进一步提高了。
当时在进行宣传和招募参与者的时候,我们发动了所有能够发动的线上线下的朋友们的力量,在全中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最后有上百名同学报名参加了,并且覆盖了中国80%的省份,南北方和东中西部都保证了(笑)。
第二个挑战是会议期间当大家思想观点上的碰撞后,每个分科会的委员们如何能作为一个润滑剂或者纽带让大家更好地沟通。我参加的两届中日学生会议都经历过“互相不理解-尝试沟通-达成共识”这样过程,虽然问题最终能被解决,但观念和思想上的对冲和碰撞,在会议期间其实是一个很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尽可能的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作为委员长,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除了让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推进,保证大家的安全是重中之重的首要考量因素。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做了做了每个城市调研后的信息小册子,标注了很多安全性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活动期间,用点对点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处在安全的环境和状态中,并且必要时在当地进行了备案。
3


现在回忆第36、37届会议的点点滴滴,是什么样的心情?
是会愿意继续支持和积极宣传这个活动的心情。

▲36届活动照片

▲36届和37届合影


4
有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夏天的升旗仪式特别早,大家凌晨四点就坐大巴到了天安门广场,这是第37届中日学生会议的第一个活动。


▲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组织了world café就此议题进行讨论。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那天是大暴雨,但没有因为暴雨取消这个行程和安排。借用当时参会同学的感想“虽然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并没有和日方小伙伴达成一致,但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敏感问题就是一种进步”,一起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种进步。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现场没有拍照)
活动最后一天的文化交流会,有圆桌有大舞台有音响有大屏幕,还有很多很多大家表演的好玩好看搞笑的节目,特别欢乐~


▲文化交流会
5


对本届会议有什么期望或者寄语吗?
每一次坦诚对话都是世界和平星图上的一粒微光,求同存异不是理想主义的口号,是你们正在书写的现实,祝愿44届中日学生会议顺利举办~
小言感慨
我居然把这个活动从头到尾没有人员伤亡的完整地办完了,我可真牛逼啊哈哈哈!
衷心感谢李筱妍前辈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虽然未能以面对面的形式交流,但字里行间里充斥着的那份真挚与热切,相信一定传达给了大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期待今年的参会者们也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前辈采访”栏目
精彩不容错过!
来源 | 第44届中日学生会议宣传组
图片 | 李筱妍
排版 | 余思源
文字 | 余思源、李筱妍
审核 | 张程烜、陈周